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区

时间:2012-11-14 13:01:52        来源:

  

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区


  重庆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好的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和较强的研发能力,2006年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产品出口列西部前三位。近年来,重庆培育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声聚焦肿瘤治疗设备、复方青蒿素、盐酸林可霉素等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并初步建成了太极集团、重庆化医控股、华立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一、产业基础及产业集群发展
  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各类生物技术企业300多家,分布在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兽药等行业。首先,重庆生物制药产业发展具有一定优势。2006年,制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96亿元,有制药企业120余家,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有74家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从业人员2万多人。此外,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我国也具有领先优势。2006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产品产值近20亿元。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5家,主要产品有超声聚焦刀、胶囊电子内窥镜系统、眼电仪、血液流变仪、临床手术动力设备、检验诊断仪器等,其中,“超声聚焦刀”领先世界先进水平3-5年。此外,重庆市兽药、农药工业发展也很快。全国有名的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建有国内最大的兽药饲料生产基地和兽药饲料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是全国第一个兽药工业园区,有20多家兽药生产企业、60余家饲料生产企业和100多家兽药销售企业入驻。
  近年来,重庆市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日益突出。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涪陵太极工业园、长寿化工园、南岸东港医药产业园为扩展区,集中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重庆中药研究院等十几所二甲以上医院和研究机构。同时,还聚集了全市80%以上的生物技术人才和70%的重点医药企业,基地产值、销售收入、外贸出口分别占全行业的83%、85%、80%以上。
二、自主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
  重庆市技术人才相对密集,拥有650多家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在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经拥有科技人员10000多人,其中,高级研发人员3291人,两院院士10位。
  重庆市临床试验条件完备,建立了150万平方米专业孵化平台。“十五”期间,重庆市共承担国家“973”、国家“863”生物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市级生物攻关项目600多项,在超声治疗、家蚕基因组测序、烧伤、肝胆管内结石治疗、冬虫夏草人工培植、治疗性疫苗、干细胞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取得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技术成果。
  近年来,重庆市受理新药注册每年平均超过200项,目前获得国家新药证书的新药共有54项,有15个药品通过美国FDA认证。重庆市医药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各类认证,通过实施GMP、GSP等国内认证,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秩序。截止2006年末,所有成药出口企业均通过了GMP。同时出口企业业积极开展国外市场准入的各种认证和注册,如西南合成、大新药业、美联制药等企业有15个品种通过美国FDA认证,10个品种通过COS认证,数个医疗器械通过了CE认证,海扶超生聚焦刀正在申请FDA认证,华立控股正投资1200万欧元在欧洲开展青蒿素成药的临床实验,争取明年实现中国首个制剂产品通过COS认证,使企业的产品进入WHO(世界卫生组织)采购体系。
三、示范带动能力及龙头企业发展
  重庆市依托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并根据成渝两地医药公共技术平台情况,初步搭建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产业化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国际市场开拓平台等四大类72个公共平台。
  以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天海公司等为代表,重庆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其中,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依托超声治疗原始创新技术,成功实施了海扶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产业化项目,并依托海扶公司组建了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搭建了超声治疗技术及系列设备的工程化平台。公司还积极参与了国家超声治疗领域标准的制定,并与日本奥林巴斯、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医疗器械企业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天海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流变学诊断仪、尿沉渣分析仪和CMIS细胞学图像分析系统等产品已出口到美国和中东地区,成为我国流变学仪器的研发生产基地。
四、国际化发展及自主品牌建设
  目前,重庆市医药产品出口仍以化学原料药为主,植物提取物、生化制品和医疗器械有一定量出口。2006年重庆市医药产品出口2.24亿美元,出口规模列全国第16位,西部地区前三位。其中,化学药出口占80%,现代中药出口占10%,生物药、医疗器械出口各占5%左右。
  重庆市的医药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各类认证,通过实施GMP、GSP等国内认证、提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秩序。截至2006年末,所有成药出口企业均通过了GMP,同时,出口企业也开始积极开展国外市场准入的各种认证和注册。
  目前,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高技术医疗器械,其技术领先国际水平3-5年,并成功出口到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打破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为零的记录。
五、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支持
(一)发展规划
  重庆市生物医药创新基地发展的近期目标是,继续打好基础,加快建立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使重庆市成为市场化程度高、功能较齐全的生物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走开放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业化,做大出口规模,至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350亿元、年出口总额达到5亿美元;培育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2个,年出口额1000万美元的企业10个。中长期目标是,至2020年,重庆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重庆生物医药创新基地成为国内一流、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聚集地。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500亿元,生物医药产品年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
(二)配套政策
  重庆市政府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设立了重庆市生物产业联席会议,出台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完善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使高技术企业在项目认定、贷款风险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高新技术成果入股、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方面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p#分页标题#e##p#分页标题#e#
  重庆市投融资环境日益改善,重庆已有中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1家,中外合资、外资银行分行4家,贷款余额居西部第一位。
  重庆市政府专门设立了2亿元贷款担保金,3.6亿元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创业投资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20亿元的留学归国创业贷款资金。“十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投入到生物产业领域的资金约5000万元。
  重庆市中介服务体系健全。已建立医药行业协会、中药行业协会、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农兽药行业协会等。同时,在新药临床咨询、药品市场推广、专利申请、政策法律咨询、评估、投资、培训等领域出现了一批知识型中介服务机构。
  重庆市建立了外经贸委、科委、发改委、经委、信息产业局和药监局为成员单位的科技兴贸协作机制。建立了鼓励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参与国家级(含:国际)标准制定,专利及产品国外注册等18项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建立了重庆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建立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进计划,编制了医药产品出口画册。此外,重庆市还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多部门政策集成,及时帮助医药企业协调解决发展的中重大、敏感问题,共同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科技兴贸工作成果显著。
 

特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