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农出席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高峰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时间:2011-01-07 00:0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高峰论坛2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在论坛上作了主旨演讲。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复苏、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来自各国的部长和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发展绿色产业与绿色经济的思路与举措,寻求扩大互利合作的机制和途径,这对于推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乃至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很有意义。
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国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是化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都开始实施“绿色新政”,并以此来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作为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控制污染、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在各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中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凸显。尽管我们作出了很大努力,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依然严峻。
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坚持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广泛运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代表的绿色技术成果,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破解当前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国已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最早承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中国已经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包括: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先后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发布了22项高耗能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28项主要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国家能效标准、24项污染物排放标准;还制定并公布了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在拉动内需的4万亿人民币投资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中,也将节能减排作为各产业振兴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国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过去四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5.6%,节能4.9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1.3亿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项减排目标已经提前完成。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2009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居世界第一,超过2000亿元。截至200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已达9%,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同时,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值达到1.7万亿元,从业人员2700多万人,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节能环保、电力技术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和太阳能热水利用均居世界第一位。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强调,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不仅是中国近期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对解决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庄严承诺,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增强绿色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决抑制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要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科持续的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资源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深入落实节约优化战略,研究开发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技术,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重要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合理有效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健全环境管理和监督责任制。加快实施生态工程,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不良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积极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的同时,抓紧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公众自觉选择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
女士们、先生们!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满足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又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全球多重危机下经济发展困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中,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希望能抓住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促进经济健康复苏和可持续发展。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还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切实有效的行动。#p#分页标题#e#
目前,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比如绿色技术发展较为薄弱、国际间节能减排技术交流合作还不够充分等,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相关技术转让范围还很有限。事实上,加强合作,并不会对发达国家的产业造成冲击,相反,还有利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希望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方式,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育绿色经济的同时,实现彼此的共同发展。同时,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应当把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助推器,反对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制定并实施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贸易政策,促进各国绿色经济向前发展。
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难题,实现和平发展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对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中国愿意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开展绿色经济领域的研发,加快引进绿色技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和绿色技术利用水平,共同推动世界绿色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女士们、先生们!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也将继续以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己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广泛交流,真诚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共同维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