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合作加力升级
时间:2009-11-25 00:00:00 来源:国际商报
15日~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访华。早在奥巴马启行之前,中美经贸关系因贸易摩擦等问题已经显得纷纷扰扰。因此,奥巴马的三日行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继匹兹堡G20峰会上再次提及的“全球经济平衡”、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显得格外瞩目。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对于备受关注的贸易摩擦问题,在17日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奥巴马同胡锦涛共同表示,当前形势下,两国应该有更加坚决的态度,反对和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甄屏禧认为,伴随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深化,国际经济环境也仍难言“稳定”,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虽然不会在短期内平息,但中美经贸关系总体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对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胡锦涛在同奥巴马会面时表明了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的立场。甄屏禧补充说,中美国情不同,有分歧是正常的,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问题和利益。
中美因全球化发展以及产业分工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贸易摩擦。而自今年9月中旬以来,这种摩擦开始出现令人瞩目的升级趋势。对此,甄炳禧表示,中美经贸关系虽然局部有矛盾,但其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双边关系是大局。同时,涉案商品占中美贸易总量的比重较小,不影响双方不断升级的合作关系。
他补充说,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高企至10.2%,这是两国贸易摩擦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经济暖讯传来,为何美国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甚至提前到达了此前伯南克预计的高点?甄炳禧解释说,美国现在正处于无就业增长阶段,即就业率的恢复同经济增长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其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很有可能维持到明年。
延续现有经济政策
在《中美联合声明》中,双方同意延续现有举措以确保强健、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体系。双方重申将继续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
《声明》指出,中方将继续落实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家庭收入,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将采取措施提高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推动可持续的、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为此,美方致力于将联邦预算赤字降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并采取措施鼓励私人储蓄。双方将采取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并适当关注货币政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当今全球经济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仍显乏力和缓慢。”甄炳禧说,因此,对于在全球经济体中举足轻重的两个国家而言,维持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变,是彻底摆脱危机泥潭,重现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关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前途,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命运。
“中美两国此举也意在强调,救市仍是当下的主流,退出为时尚早。”甄炳禧补充说,美国的高赤字问题一直令人忧虑,希望前瞻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帮助中国等国家提高其美国国债的安全性。
再议“全球经济平衡”
会晤中,奥巴马表示,美中两国同意追求更平衡的经济增长;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努力。在稍后发布的《中美联合声明》中,也有相关议题出现。该《声明》指出,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共同努力采取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与增长。
其实,在今年9月举行的匹兹堡峰会上,奥巴马就提出了“可持续和均衡增长框架”的动议。一些评论认为,美国政府认为全球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美中贸易的不平衡)与危机的发生有一定因果关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主任王孜弘告诉记者,这样的观点是否在美国内部广泛存在,奥巴马此言的背后是否隐藏他意,是有待商榷和进一步观察的。
“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确是当务之急。”王孜弘指出,中美双方各自存在不同的经济结构问题,中方出口依赖度高,美方不节制地进行消费。这些都是双方亟需调整之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这些调整也是多方面的,并不局限在所谓的进出口层面。比如,美国力推的新能源政策即是一种调整,尽管其效果还需时间考量。”王孜弘强调,这说明,经济调整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美两个经济大国加强宏观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