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兴贸走向科技强贸
时间:2009-11-05 00:00:00 来源:金融时报
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十五”时期稳定快速增长势头,总量指标实现三个“首次”突破。一是全年进出口额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达到415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占全国外贸的比重达到了29.2%;二是全年出口首次迈上2000亿美元台阶,达到2183亿美元,比2004年净增527.1亿美元;三是全年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首次跨越28%的门槛,达到28.6%的历年新高。
去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全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和出口“低开高走”,单月进口额和出口额屡创历史新高;二是电子类和计算机类产品分别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和出口的半壁江山,均首次突破千亿美元;三是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上升,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速;四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源地集中在亚洲地区,出口市场以欧美为主;五是东部沿海各省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出口增幅高于全国水平。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再上新台阶,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结果,科技兴贸配套政策相继出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通过建立机制、召开会议、走访调研、信息宣传等途径指导各地开展科技兴贸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系建设,支持浙江省发展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帮助福建、山东等省市积极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牵头建立了与天津、四川和云南商务工作联系制度。预计2005年20个科技兴贸重点城市累计出口将超过1400亿美元,2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口将近800亿美元,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将达到300家,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将接近2000亿美元。
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促进软件和医药产品出口的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了高科技自主品牌建设。研究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提出了“制定规划、加强宣传、营造环境、鼓励创新、促进交流、扩大合作”的工作思路;组织召开了中国高科技自主品牌座谈会;协调有关部门从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和品牌战略。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额预计将超过40亿美元,清华同方的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继续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首位。预计2005年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将超过200亿美元。
技术引进工作稳步推进。分别签署了《中英关于民用航空工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中以双边工业研究与开发合作协议》;修订完成了《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和《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继续促使美、欧放宽了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2005年前11个月,签订技术引进合同8880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达到156.5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60亿美元,引进了100万吨乙烯设计、大功率内燃机车、西气东输增输工程压缩机组等国内经济建设急需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去年以来,商务部相继主办了深圳高交会、大连软件交易会、苏州电博会等高科技展会,展会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针对以技术标准与合格认证为代表的国外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主要障碍的新形势,商务部加快推进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2005年5月和11月两批发布了20项《出口商品技术指南》,4月发布实施了六项推荐性外经贸行业标准,并联合中国皮革协会、机电商会等行业协会进行宣传、培训和跟踪维护;并将力争在2006年底累计发布100项指南,覆盖占外贸出口额50%以上的出口商品,监测80%以上的出口市场。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再上新台阶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扶持高科技自主品牌,支持软件与信息服务出口,加快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继续“做大”的基础上加快“做强”,加快从“科技兴贸”向“科技强贸”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