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大工程 湖北省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

时间:2010-09-05 00:00:00        来源:中国工业报

  

  记者从湖北省有关部门获悉,该省初步确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育种和新能源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据悉,湖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产业布局合理的新兴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重点领域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达到40家,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0家。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应用更加普及,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和带动就业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科技、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基础雄厚
  湖北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湖北省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全国排位靠前,技术人才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雄厚的基础。
  在信息产业领域,武汉已经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地。其中,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6%;激光加工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有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一批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湖北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冶金材料生产和研究基地,开发和生产的取向硅钢、光纤预制棒、改性沥青、季戊四醇、生物降解产品等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武汉理工大学在新型建筑材料开发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高分子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已形成产业规模。武汉奥捷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实力的建筑墙体保温节能材料领军企业之一,已建成年产15万吨系列保温材料生产基础,成为国内目前装备最先进、产能最大的保温材料制造商。湖北鼎龙是全球生产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三大化学品新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该领域国家标准主起草单位,产品畅销全球。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湖北一大批生物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壮大,初步培育了马应龙、东阳光、人福科技等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湖北紧紧围绕“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启动实施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摸索了一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和混合动力轿车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东风旅行车公司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客车“东风天翼”至今已开发至第三代样车,拥有17项专利技术。
  在生物育种产业领域,湖北省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农业研发基地,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一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项目相继开工,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湖北省已具备风电整机组装、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规模化生产、能源林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力,新能源产业初见规模。
  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据了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湖北目前已做了以下主要工作:一是明确重点领域,加强组织领导;二是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四是加大投入力度。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下一步湖北将组织实施五大工程,以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产业的发展。
  技术源培育工程。围绕重点领域,研究制订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鄂的实施,集成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产业化推进工程。在七大新兴产业领域,瞄准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加快把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信息服务、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成为新的千亿元产业。
  园区集聚工程。着力抓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光电子、生物产业、信息产业三个专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中,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应用示范工程。进一步扩大“光纤到户”试点范围,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进行光进铜退的网络改造。
  创业投资引导工程。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培养壮大本土创业投资管理团队,为培育新兴产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此外,近两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还进一步加大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设立了重大科技专项,增加了光电子信息、生物、电动汽车、节能等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出台了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新兴产业的财政和投资政策等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