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时间:2010-08-05 00:00:00        来源:科技部

  

 

  (一)概述。
  在“十一五”计划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和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的建设,形成基本满足国家新药创制要求,与国际药物创新体系接轨,能为全社会提供支撑与服务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
  (二)指南内容。
  1. 药物安全评价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建立符合GLP规范,可对创新药物进行准确安全性评价的模型和方法,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动物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试验规范及其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毒性病理学实验诊断与远程诊断体系;建立符合早评价、早淘汰原则的毒性快速评价与检测体系。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信息与数据管理系统。建立获得国际认可、符合国际新药研究规范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技术平台,使之成为国际和国家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地,并为本专项支持的新药研发提供优先服务。
  建设内容:严格按照国际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规范要求,适应新药研发“早评估、早淘汰”的国际发展新趋势,重点开展早期、快速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建立国际先进的特殊毒性(“三致”)和肝、肾、心毒性早期快速评价与检测的新技术、新模型;完善与规范毒性病理学实验技术和诊断技术标准;建立先进的免疫毒性及遥测实验等技术;研究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和毒代动力学模型;开展中药(特别是重要注射剂)安全性与过敏原性的新技术研究;建立能被国际认可的GLP安全评价与管理系统等。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不超过6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200-1,500万元。
  申报条件:
  (1)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具有规范的毒性病理学实验与诊断技术;具有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SOP;规范化程度接近国际标准规范;
  (2)拥有结构合理、具有专业资质的科技人才团队;
  (3)已完成20个以上一类创新药物的系统的临床前安全评价工作,无因技术方案、实验设计及规范等技术原因被退审的记录;
  (4)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很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5)优先支持已开展接受国际委托安评项目,以及已有国际权威部门或著名安评机构认可或书面评价的单位;
  (6)得到本专项支持后,需承担10个以上本专项支持的在研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7)已经承担本专项“十一五”计划药物安全性平台建设的单位,不能重复申请。
  2. 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整体临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规范要求,临床研究所获数据及数据管理实现与发达国家双边或多边互认。建立获得国际认可、符合国际新药研究规范的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使之成为国际和我国进行新药临床评价的基地,并为本专项支持的新药研发提供优先服务。
  建设内容:建立国际公认的人体生物医学伦理规范;针对各类疾病临床用药特点的临床试验设计及评价技术规范化建设;完善新药临床评价体系;临床评价技术研究;中药临床评价研究;临床评价数据管理和符合国际规范要求的统计分析。
课题设置及经费:优先支持“十一五”计划尚未支持的其他疾病的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每种疾病支持1-2个课题,拟立项课题不超过1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500-1,8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定的相关疾病药物临床试验资质;
  (2)具有按照我国GCP规范进行创新药物Ⅰ-Ⅳ期临床研究能力,具备Ⅰ-Ⅳ期临床研究设施、人员及规范的数据管理、统计软件与统计分析能力;具有患者分层与个性化治疗和临床评价能力;有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SOP;
  (3)作为主持单位开展过10个以上创新药物各期临床试验研究;
  (4)申请单位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5)得到本专项支持后,需承担6个以上本专项支持的在研药物的临床评价;
  (6)已经承担本专项“十一五”计划新药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平台建设的单位,不得重复申报同一病种的课题。
  3. 化学新药质量标准研究与评价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根据创新药物研发的战略需求和新技术进展,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化学新药标准研究与评价技术平台,提升化学新药质量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建设内容:针对创新药物品种,研究建立药品水合物形态分析、成盐状态分析、手性结构分析、微量杂质成分分析、药品稳定性快速评价技术;建立药品多晶型结构分析、互变异构分析技术;采用先进的多种分析技术手段,建立准确、灵敏的各类化学药物制剂、相关物质分析技术体系;研究建立药用辅料的功能及包材与药品主成分相容性的评价规范;通过模型物质的研究,建立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稳定性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确保创新药物安全,建立上市后再评价技术体系。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数为1个,定向委托国家药品检定专门机构承担,经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1,000万元。
  4.大品种药物IV期临床试验研究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药物进行IV期临床再评价研究,进一步确认临床适应症与副作用,选择最佳适用人群,发现其他治疗用途,提高药物的使用程度和市场份额。
  建设内容:选择已上市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作用明确、市场容量大,或不良反应较为突出的品种,开展IV期临床再评价研究。重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和规律、解决对策和技术方法等,切实保证疗效和安全性,全面提高药品质量水平。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数为1个,定向委托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机构联合相关企业承担;对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鼓励生产同一品种的企业联合参与。课题应选择4-6个大品种进行IV期临床再评价研究,每个品种经费资助范围为600-800万元,经费资助总数范围为2,400-4,800万元。
  申报条件:
  (1)参与研究的企业必须拥有所申报药物的自主知识产权;
  (2)所申报的药物须上市2年以上,且有望进入国际市场;
  (3)企业投入经费不低于1:3。
  5. 新药研发干细胞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针对血液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 研究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转化与应用,体外分化模型等,研发人类干细胞相关治疗技术与方案,评估干细胞治疗的技术风险,为开发新型治疗性药物和治疗性方法提供支撑与服务。
  建设内容:重点研发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技术与方案,建立国际认可的、符合临床级标准的干细胞库,以及血液疾病、心脑血管病变、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开展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干细胞治疗方案和产品。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数不超过4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2,000-2,5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备细胞培养与制备等基础条件,有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
  (2)拥有国内外知名的领军科学家,并具有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
  (3)近5年发表了多篇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SCI文章;
  (4)已经与临床单位、医学院校等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6. 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6.1重组蛋白和抗体库研制平台
  课题目标:建立具有高通量规模化特征的重组蛋白制备生产工艺技术、高亲合力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试剂盒研制技术综合性平台,形成具有1,000种以上重要重组蛋白库和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库,并研制针对500种左右蛋白靶点的ELISA科研试剂盒。为本专项及国内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价格优惠的重组蛋白试剂、抗体试剂和ELISA试剂盒。
  建设内容:采用重组蛋白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原核细胞表达及规模化生产工艺,完成1,000种以上高纯度重组蛋白的规模化生产,每种蛋白的初始库存量达到10-100毫克纯化蛋白;采用具有天然结构的重组蛋白为免疫原,高通量制备相应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每种抗体获得约100毫克纯化抗体,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高检测灵敏度,并可用于ELISA、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IHC),和流式细胞(FACS)的检测。提供针对蛋白靶点的ELISA试剂盒,其抗原检测灵敏度达到1-10pg/孔。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不超过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2,000-2,5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备自主进行重组蛋白高通量表达纯化和规模生产的核心技术、高端人才、基础条件和经验,已有一定数量重组蛋白库的基础;
  (2)申报单位建立有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制定有优先为本专项研究任务服务和提供更加优惠产品的计划和方案;
  (3)由企业为主承担,鼓励产学研联盟形式申报,企业投入资金不少于1:1。
  6.2原创性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以研发原始创新性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为目标,建立研制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的全套技术平台,完成2-4种抗体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和中试生产工艺研究,1-2种抗体产品获得临床试验研究批准文件。
  建设内容:构建大容量全人抗体cDNA基因文库;研发真核细胞高通量快速瞬时表达重组抗体技术,抗体的哺乳动物细胞稳定高表达技术和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以及中试放大技术,建立针对不同蛋白靶点的中和抗体高通量筛选平台;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候选药物,每个平台采用5-10种具有天然结构的靶点蛋白为抗原,每种靶点蛋白筛选出至少10株以上具有中和活性的单链抗体基因;每个课题获得针对3-5种靶点分子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候选药物(亲合常数(Kd)小于1nM),建立1-2种抗体的哺乳动物细胞稳定高表达细胞株和高密度细胞培养中试生产工艺,开展并完成1-2种抗体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和中试生产。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数不超过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500-2,0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有构建抗体cDNA基因文库的技术和基础,具有通过抗体cDNA文库筛选获得中和抗体的技术和经验;
  (2)具有高通量快速从单链抗体基因到全抗体的真核细胞表达技术和条件;
  (3)具有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包括哺乳动物细胞高表达技术,细胞培养中试放大和生产技术等;
  (4)申报单位建立有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制定有优先为本专项研究任务服务的计划和方案;
  (5)由企业为主承担,鼓励产学研联盟形式申报,企业投入资金不少于1:1。
  6.3原创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 以研发原创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为目标,建立研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的全套技术平台。完成2-4种抗体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和中试生产工艺研究,1-2种抗体产品获得临床试验研究批准文件。
  建设内容:研发高通量制备具有天然结构蛋白靶点抗原技术、高通量制备高亲和力动物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高通量筛选中和抗体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采用真核细胞高通量快速瞬时表达重组抗体技术、抗体的哺乳动物细胞稳定高表达技术和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以及中试放大技术,建立研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药物技术平台。每个平台针对5-10种蛋白靶点进行免疫,筛选获得针对3-5种靶点分子的中和抗体,选择2-3种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建立1-2种抗体的哺乳动物细胞稳定高表达细胞株和高密度细胞培养中试生产工艺,开展并完成1-2种抗体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和中试生产。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不超过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000-1,5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有高通量制备高亲合力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和基础,以及采用真核细胞高通量快速表达重组抗体的技术和条件;
  (2)具有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的技术能力和经验,包括哺乳动物细胞高表达技术,高密度细胞培养中试放大和生产技术等;
  (3)申报单位建立有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制定有优先为本专项研究任务服务的计划和方案;
  (4)由企业为主承担,鼓励产学研联盟形式申报,企业投入资金不少于1:1。
  7.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
  总体要求:新药研发公共资源平台建设要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规模为目标,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有效运行为基本要求;平台课题承担单位必须为本专项提供服务,制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和方式,建立符合国际伦理原则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制度。
  7.1临床标本资源库
  建设目标:整合国家优势临床医学资源,以建设我国重大疾病及其新药研发的大样本临床综合资源数据库为目标,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统一的重大疾病临床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标本数据库。以重大疾病临床综合资源数据库为依托,提供新药研发所需要的重大疾病临床信息及相关病例资源,可用于各类新药临床各期研究,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药物的研发与评价提供统一共性平台和有力技术支撑。
  建设内容:建立我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与精神性疾病、代谢疾病四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资源数据库和临床病例生物资源库。具体包括:国际认可和统一规范的疾病病例信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搭建;资源库硬件建设;以及临床信息数据和样本的采集、整理、保存及利用。针对目前全国均普遍存在病例数据、生物样本缺乏共享,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共享机制。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不超过4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000-1,500万元。
  申报条件:
  课题承担单位应符合上述总体要求及下列条件:
  (1)具备由卫生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认可的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医学中心,具备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批机构;具有国际接轨的疾病诊疗的技术体系和设备信息系统;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疾病相关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等相关项目的基础,已建立完善的病例信息库以及临床标本存储和利用的相关技术、设施和专业队伍,具有为药物研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申请单位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并能在实验场所、人才招聘等方面全面配合该平台建设;制定有为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服务的方案和机制;
  (4)拥有相关临床资源收集与利用、临床医学与药物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专家,并具有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队伍。
  7.2 中药化学成分库
  建设目标:建立中药化学成分及化学组份实物库,课题完成后库内应有不少于5,000个具有活性的化学组分和不少于8,000个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单体化合物要求纯度95%以上且储量不少于500毫克;建立与上述实物对应的智能数据库,应包含化学结构、物理常数及鉴定图谱、药理药效、成药性数据等。
  建设内容:以临床有效方剂和常用中药为主要对象,收集或以现代科学方法分离制备中药化学成分和化学组份;研究建立实物保存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面向新药发现的中药化学成分或化学组份的智能数据库,包括化学及生物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发掘及功能软件的研制。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立项课题不超过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1,500-2,000万元。
  申报条件:
  课题承担单位应符合上述总体要求及下列条件:
  (1)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化学成分和化学组份实物库及其数据库;
  (2)具有从事中药化学、活性成分筛选、中药质量标准和重要信息学研究基础,有3-5项研究成果被国家相关部门认可;
  (3)具有先进技术条件和配套仪器设备等基础实验条件,有成果共享和使用的机制体制。
  7.3 实验动物研发平台
  建设目标:建立包含常用实验动物品系资源、疾病模型资源、实验动物研究、资源创制、质保体系和生产供应的研究机构与生产机构结合的实验动物研发平台,为新药研发提供各种实验动物和动物模型,形成规模化供应实验动物和相关动物模型的能力,其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研发并提供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肥胖症、糖尿病、自身免疫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动物模型和重要药物靶点的实验动物资源,初步满足重大疾病药物研究的需要;开发用于新药研发的新型动物模型5-10个;建立动物操作和应用的标准和规范,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水平。
  建设内容:建立实验动物研究机构和实验动物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体系,确保大规模生产厂家达到AAALAC同等水平;建立符合SPF标准的常用实验动物供应体系和质检报告的公示制度;建立创制和引进相结合的模式,研究与形成满足新药创制需要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及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基因工程技术创新和动物模型的分子影像技术研究,建立利用疾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活体、动态、无创等研究的共享技术平台。
  课题设置及经费:拟分别支持以灵长类、犬类为主的大动物研发平台2个,以及转基因、基因敲除等模型动物研究为主的小动物研发平台2个,每个课题经费资助范围为800-1,200万元。
  申报条件:
  (1)具备大规模实验动物繁育、饲养的场地和设备条件,获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机构;要求实验动物研究、生产等机构以产学研联盟形式申报;企业投入经费不少于1:1;
  (2)具有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种质保存、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影像技术等方面的设备和技术基础;
  (3)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和相应的SOP,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具有进行新型动物模型研究的技术力量;制定有为本专项研究优先提供服务的方案和计划;
  (4)具有实验动物研究的技术队伍和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进行新型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和能力;
  (5)优先支持已有国际权威部门认可的单位。